过年还须在家乡过才会有味道,因为乡下的农村老家还保留着我们童年的一份回忆,保留着残损的传统礼法秩序,老家还有我们至亲至爱的人,回到老家让我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家乡并不总是原来的那个样子,家乡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比如说,家乡的生面孔越来越多,谁家的媳妇,谁家的小子和丫头在房前屋后。家乡变得越来越富裕,道路越来也宽阔,房屋越来越整洁,商业活动也越来越频繁,生活更加便利了。但是,家乡的变总是比不上家乡的不变,农村的好处就是变迁和转型在这里往往是悄无声息的,这就包括家乡过年的味道。
城市的年味同城市的消费观念一样是快速的,城市里怎么可能还有年味呢?一到过年的时节,几辈子的城里人也都逃向了乡村,除夕夜的城市死气沉沉,而除夕夜的农村却鲜活灵动。几亿农民工兄弟在过年的时候争先恐后地回到家乡,于是农村多了生机和笑容,返乡的人们带回家的不止有攒了一年的辛苦钱,他们还将购买了带回了乡,他们在城市里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恨不得在过年的那几天拼命地花一些,多备一些年货,所以,现在家乡的年味里增添了物品丰盛这样的形容词。
大约十多年前,我记得家里的年过得还是清苦一些的,那时候三四百块钱就撑起了年的需要,现在,这些钱大约仅能够给小孩子们发压岁钱的罢。我粗略算了算,除了物价上涨,另加吃得挑剔一些之外,这个年味需要的东西大体是没变的。比如说,蒸馒头、炸丸子、炖羊肉这几样都是必备的,也花不了多少银子,面粉都是自己麦子磨得粉,青菜有些则是自家菜地里还有的。今年,母亲还特地在菜地里盖了塑料纸,把那些小油菜、生菜、蒜苗、香菜、菠菜留着过年吃,连妻都说家里的食材不但丰富而且还新鲜,关键是吃着放心。要说这安全的食材,我还得提一提家里的花生油,山东是花生主要产地,这里的花生籽粒饱满,榨出来的油后劲十足,在城市里是绝买不到的,超市里有那种号称花生油的桶装油,是根本无法跟自家榨出来的相提并论。冬天天气一冷,花生油就上冻了,变成了糊状,也更加方便携带。我看到很多老家的人们外出时还不忘带着一两塑料桶的花生油,这也许就是难忘的家乡的味道罢!
除夕之夜来临之前,依照家族的惯例,合族男丁都要去上祖坟,因为我家是大户,所以,每年的上坟都显得风光一些。上坟的队伍浩浩荡荡,这队伍当中有老有少,有这一年混的好的也有混的不好的,有扛着长杆的,有掂着鞭炮的。不知道是什么缘由,今年上坟的鞭炮拿的多,足足放了六七挂,顿时之间,祖坟头上青烟四起,炮声隆隆里,大家鞠手而跪。因为鞭炮的点缀,除夕之前的黄昏天昏地暗,每家的坟头上青烟浓重,焚纸燃烛,家家的祖先们在这一时间才看清了四面八方赶来的子孙后代的面孔。在城市,燃放鞭炮这几年都是被禁止的,而在广袤的乡村,却没有这么多的规约,鞭炮的生意还是那么红火,因为祖坟的青烟就是这样冒出来的,火药的味道此时并不刺鼻,而是变成了弥漫的清香,这清香和脚下的麦苗散发出来的清香竟然如此的一致和和谐。过年的味道少不了鞭炮的火药味,尤其是在家乡,当然,除夕夜的饭香、土地庙的烟香,乃至于满庭咯嘣作响的芝麻杆、一掰即断的柏树枝也是家乡的年味。
只有到了家乡,这些依例过年用的东西才有某种特殊的味道,其他时候是万万不能有的。
作者简介:安晓东,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