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过终南山北麓的风:长安作家文集》是由西安市长安区图书馆主编,共收录长安籍作家和非长安籍而在长安工作生活的109位作家作品汇集而成,全面且系统地提供长安作家及他们的作品情况。这是长安文学队伍的一次大展示,也是对长安已故文学前辈的缅怀,同时是新老作家以及社会对长安文学作者的了解、学习、交流的资料库。
书香润泽心灵,佳作启迪人生。为了使大家更好的了解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长安作家文学成绩和成果,深刻感受长安历史文脉和文化特征。从2021年9月1日起长安区图书馆将每周推送3篇长安作家文集作品,以飨读者。
最初的引路人
作者:刘路
老董走了! 在见到我不过两个钟头之后匆匆地走了。我相信,他留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是叫着我的,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瞥是投向我的。老董,你就像你平日那样悠然踽踽地走吧,我永远爱你。
初识老董,是二十二年前一个春雨霏霏的午后。那雨是早春最寻常的小雨,湿湿的雨气在不紧不慢的寒风中,从混沌铅灰的天空,悠然地笼罩大地。其时,作为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进校已有一年。我既有未结痂的内伤,又有对未来的激情,土头土脑,懵懵懂懂。这天,我穿着一双旧翻毛皮鞋,打着一把黄色的油布伞,踏着泥水,几经打听,找到了«延河»编辑部。
这是个破败的四合院,屋瓦上枯草萋萋。但在我当时的心目中,却是十分了不起的文学圣殿。因为胡采、柳青、杜鹏程、王汶石、魏钢、李若冰等一批著名作家,曾在这里集结,享誉全国的«延河»就是在这里编就。我固执地认为,«延河»的品位,在西北,是首屈一指的,在全国,是名列前茅的。能在«延河» 上发表作品,自然很了不起。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定见,寒假过后,我把一篇题目叫«心是肉长的» 的小说,寄给了«延河»。
现在回忆起这件事的过程真令人好笑。进入大学之后,我们年级几位爱好文学的同学组织起来,办了一个校园文学刊物«渭水»。在创刊号集稿时,我把寒假中写就的一篇万把字的小说拿出来,虽然此前我从未写过小说,甚至对小说文体的基本特征也知之甚少,但我读过不少小说,广泛的阅读培养了我的小说直觉。然而,几位编委同学却不以为然,甚至批得一无是处,我一气之下,把稿子收回了。我不相信自我感觉如此良好的作品,竟连一本内刊都要将其拒之门外吗? 这时候ꎬ我想起了«延河»。然而,我连«延河»的门朝哪边开着都不知道,更别说认识什么人。我的想法是: 寄给«延河»试试,如果«延河»说不行,咱也就认了。
稿子寄出后不到一月,我就收到了«延河»的来信,只有一页纸,几句话。大意是,稿子编辑部的同志们都看了,感谢你写了一篇好作品,我们也发现了一位新朋友,请你抽空来编辑部谈谈。
我的兴奋是可想而知的。这种兴奋,既有虚荣心的满足,也有自身价值的被认可,更有一种赌气后获胜的愉悦。于是,就在收信的当天,我急不可待地冒着阴雨,找到了«延河»编辑部。
接待我的,就是副主编董得理。
在四合院北边他的办公室,我落座了。听了我的自我介绍,他黝黑而消瘦的脸上溢满了笑意。鼻头显得更大了。他乐滋滋地喊来了另一位副主编贺抒玉,和我一起聊。
因为是第一面,我显得很拘谨。脚上又满是泥水,简直手足无措了。老董一定发现了我的局促,递给我一支烟,并不断地引发我熟悉的话题,打问师大中文系一些老师的近况,当他知道我的家乡在长安郭杜时,他深情地回忆起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我们公社北小张村驻队的生活,说到这个村有一个王稳年的文学青年,至今还与他有着往来。
正好王稳年我也熟悉,这样,我们就有了共同的朋友,我们之间的距离很快拉近了。加之老贺慈爱的神态和热切的眼神,我很快便有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他们又连续地问了我平日读什么文学作品,对主题先行的看法,对文坛一些作品的评价,我都直言相告。言语中不乏偏颇激烈与轻率的褒贬。
“你觉得哪篇小说是最好的呢?”老董笑眯眯地发问。
“王蒙的«最宝贵的»。” 我不假思索,冲口而出。
听到我的回答,老董与老贺迅速地交换了一下眼神,会心地笑了。在这一瞬间,我断定他们曾经谈论过这篇小说,并有着相当一致的看法。
“为什么好,说说看。”老董又递过一支烟。
“首先是短,是真正的短篇小说,其次是构思,再次是……还有……”
看得出,我全说到他们心上去了,老董和老贺的那种快乐,简直掩饰不住了。老董乐得像个小孩子,跑到院子,大声喊着一个人的名字。
喊来的是一个身材粗壮、个头不高的黑脸青年人,老董向我介绍: “这是路遥。”
我不知道路遥是谁。其时,他才从延大毕业不久,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编辑。老董喊他来,似乎是为了共同分享结识新朋友的欢乐,而这新朋友,是与他们心理同构的。
路遥的话不多,只是使劲地握了握我的手,说我那小说不错,但个别地方还得改一改。我从他握手的用力中,从他澄明的眼神中,完全感觉到他的真诚。
老董又带着我,一一地把我介绍给他的同事们。在西边房间,我见到了慈眉善眼的主编王丕祥;在东边的厢房,我见到了朴实厚道的张沼清;在南边的小说组,我见到了干练热情的文彬和一脸热情的路萌。从他们三言两语的谈话中,我真切地感到我的小说他们都读过了,都记得很清楚。
这篇小说,后来被王蒙称为1979年小说的重要收获,发表在«延河»当年的8月号上.与这篇处女作同时发表的,还有我的一篇短文。这是老董在送我出门时交代的,内容是我的文学观。现在看来,老董他们是有意把我推出。
走出这座四合院的时候,春雨还在下着。老董坚持要送我出门,他高一脚低一脚地躲着水洼,交代着如何修改。雨点滴落在脸上的清凉与惬意,是我难以忘怀的,那幽幽的黄昏,却是我人生新途最光亮的时刻。
此后,我进入陕西文学圈中,并在«延河»做过两年多的业余编辑。受老董等先辈手把手地直接调教,似乎对文学创作、评论、研究有了感觉,有了准星,有了定见。以后的二十多年,我没少受老董的关爱和指点。他的炽热、昂奋和慈柔,现在想起,竟像针在痛刺。我是他的学生。我永远需要他那前言不搭后语的叮嘱,那似夸似怨的朴拙的鼓励,以及那种无穷无尽的充满深情的怨艾,我将如何报答老董的深恩呢? 我将会以老董赋予我的情怀和挚爱,来对待我的工作、我的学生和我的祖国。一部社会的进步史和人类的文明史,不就是这样一页一页写成的吗? 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不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的吗?
创业史(节选)
作者:刘蕴华
有一天,梁三从汤河南岸过来时,竟变成了另一个人: 剃了头,刮了有胡碴的脸,在他的头上,他哥梁大借给他走亲戚时戴的瓜皮帽,代替了烂脏头巾。他的旧棉袄也似乎补缀过了,啊! 原来梁三竟在神不知鬼不觉中重新成家了———看吧! 他喜得闭不上嘴,伸开两只又长又壮的胳膊,轻轻地抱起一个穿着亡父丢下的破棉袄、站在雪地上的四岁孤儿。一个浑身上下满是补丁和烂棉絮的中年寡妇,竟跟他到汤河南岸的草棚屋里过日子去了。
梁三的草棚屋,坐落在下堡村对岸靠河沿那几家草棚户的东头, 稻地里没有村庄,这边三家那边五家,住着一些在邻近各村丧失尽生存条件以后搬来租种稻地的人,也有一些幸运儿,后来发达起来,创立起家业,盖起了庄稼院。整个稻地———从汤河出终南山到它和北原那边的漉河合流处,这约莫三十里长、二三里宽的沿河地带———统统被人叫作“蛤蟆滩”,因为暖季的夜间,稻地里蛤蟆的叫声,震天价响,响声达到平原上十几里远的地方。梁三小时候,他爷从西梁村用担笼把他挑到这个蛤蟆世界来,他爹是下堡村地主杨大财东的最讲“信用” 的佃户,一个和现在的梁三一样有力气的庄稼汉。老汉居然在他们落脚的草棚屋旁边,盖起了三间正房,给梁三娶过了媳妇,老汉使尽了最后的一点点力气以后,抱着儿子梁三可以创立家业的希望,心满意足地辞别了人间。但是梁三的命运不济,接连着死了两回牛,后来连媳妇也死于产后风。他不仅再租不到地了,就连他爹和他千辛万苦盖起的那三间房,也拆得卖了木料和砖瓦了,自己仍然独独地住在他爷留下的草棚屋里。这时,在那三间房的地基上,拆房的第二年出生的榆树,长得比那残缺的土围墙还高了,已经有梁三的大拇指头那么粗了。
自从死了前妻,草棚院变得多么荒凉啊! 多么冷落啊! 那个向西的稻草棚屋,好像一个东倒西歪的老人,蹲在那里。土围墙有的地方在秋天的淫雨中垮了,光棍主人没心思去修补它;反正院里既没有猪羊,又没有鸡鸭,哪怕山狼和黄鼠狼子夜里来访问呢?! 院里茂草一直长到和窗台一般高低,梁三也懒得铲锄它;锄它做什么呢? 除了他自己,谁又进他的街门呢? 好! 现在,梁三领了个女人回来了,他的草棚院就有了生气。几家姓任的邻居,男人们早帮他铲净院里的枯草,女人们也帮他打扫了那低矮而狭窄的草棚屋。大伙笑说: 嘿嘿! 从今往后,梁三的案板上和小柜上,再也不会总是盖着一层灰尘了。
四十岁的梁三竟像小孩一样,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他热情地给外乡女人找出一些前妻遗留下的旧衣服,要她换上。他还要她马上给可怜的孤儿,改修一条棉裤呢!看娃那麻秆儿一样瘦的光腿,在那件不合身的破棉袄下边,冷得颤抖呀! 梁三甚至当着邻居男女们的面,对外乡女人夸起海口来了: 说他是有力气的人,他将要尽他的力气跑终南山扛椽、背板、担炭、砍柴;说他将要重新买牛、租地、立庄稼,说他将要把孤儿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模一样抚养成人,创立家业哩……
“我不会撒谎! 宝娃他妈,你信我的话吧?”
“我,信……” 外乡女人用眼睛打量了一眼新夫强壮的体魄和热忱的面孔,在生人面前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大约是由于饥饿和痛苦的摧残吧,那忧郁的、蜡黄的瘦长脸上,暂时还不能反映出快活来。
“唔,” 梁三略微有点儿失望,说,“你,日久见人心……”
梁三捉摸女人这时的心情是复杂的,不好和她多说什么。他转向宝娃表示他对新人的热情。这孩子乍到这陌生的草棚屋里,一直拘束地端端正正坐在炕边,怯生生地望望这边,又望望那边,一时还弄不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哩,眼睛竭力躲开站在脚地来看喜事的小孩们。
“宝娃,”梁三热心地走到炕边说,“等你妈给你改好裤子,你就能出去和他们一块耍,噢!” 他指着脚地站着的小孩们。
“我不去。”宝娃低下头,看着自己的手指,低低说。
“为啥? 这稻地水渠里有白鹤、青鹤、鹭鸳和黄鸭,还有雁哩。 你们渭北老家那里有吗?”梁三笑嘻嘻地说着,竭力把这个地方说得好些,使母子俩把心安下来。
“我不去。”宝娃固执地说,“我害怕……”
“怕啥? 水鸟不伤人的,傻瓜!”
“我怕狗……”
“啊啊,”梁三忍不住笑了,“衣裳新了,狗还咬你吗? ……”
梁三的一个树根一般粗糙的大巴掌,亲昵地抚摸着宝娃细长脖子上的小脑袋。他亲爹似的喜欢宝娃。这娃子因面黄肌瘦,眉毛显得更黑,眼睛显得更大,那双眼里闪烁着儿童机灵的光芒。俗话说: “三岁就可以看出成年是啥样!”梁三挺满意他。
在最初的几天,总有男人们和女人们,跑到梁三的草棚屋来看望。他哥——卖豆腐的梁大、邻居老任家的人们,是不要说的了,就是上河沿的老孙家、老郭家,皂龙渠老冯家、老李家,最后连官渠岸南边旱地边沿那些自耕户和半佃户,也来看过了。这个进去,那个出来,末了都聚集在街门外边的土场上说笑。男人们带着抑制不住的兴趣,要和梁三开几句玩笑。这当然显得很不尊重,但是梁三新刮过的脸上,仍然露出一种自负的笑容,那神气等于明明白白向庄稼人宣布:
“唔,当成我梁三这一辈子就算完了吗? 我还要创家立业哩!”
长 安
作者:孙小群
长安
你用神禾塬
古老而佝偻的腰背
驮着我长大
我就在你深情目光的护送下
恋恋不舍地远离了家
那深深浅浅的沟壑
是岁月在你脸上刻下的皱纹
我就在你深深的皱纹里
体会你的仁爱与慈祥
长安长安
你用三月粉粉的桃花
寄语我殷切的希望
你用泥土般质朴而厚重的乡情
把我的心牵绊
你用漫坡的野菊花馥郁的芳香
把我深情地呼唤
你用挂满枝头的火红的柿子
把我焦急地张望
长安
我一想起你
就热泪盈眶地感怀与想念
青龙岭上
曾有我童年欢乐而稚嫩的笑语
神禾塬崖畔
曾留下我少年执着追梦的足迹
金色的田野里
也曾洒下我青春奋斗的汗水
我的血管里
汩汩流淌着
你给予的倔强与纯朴
我的胸膛里
描摹着你梦想中的广阔天地
长安
我要用不屈的脚步
丈量秦岭的高度
我要用雄鹰的壮志
书写对蓝天的信仰
我要踩着少陵野老的脚印
沉吟思考
我要挥舞柳青的笔杆
畅想宣告
长安
你就在我如诗般的情怀里
可即使李白也高吟不尽
你超凡脱俗的骨气
长安
你就在我如歌般的曲调里
即使李谷一也唱不尽
你朴实无华的美丽
长安
你就在我的丹青墨色里
即使王西京也绘不尽
你富饶的山川大地
长安长安
你就在我如花般的记忆里
我用尽一生的温暖也回报不了
你阳光雨露般甘甜地哺育
长安长安
我心中永远的家园
净业寺的白玉兰
那一年是谁携手
拜谒在佛陀面前
香火缭绕中
许下心愿
那一年是谁留影
在千年的玉兰树下
圣洁的繁花
惊羡了谁的眼
净业寺里玉兰树下
善男信女拥来散去
谁泪眼婆娑执着一念
谁祈愿一世福禄双全
木鱼声声梵音微妙
是谁贪念滋生
迷失在佛陀面前
是谁一念之差
与相伴的人走散在玉兰树下
静默无语千载禅心
素馨绽放一树清雅
怕只有这株白玉兰
修炼成仙
香火之中
笑看人间
你是......
你是潺潺的小河
流过我干涸的土地
那跳跃的浪花
像闪亮的明星你是闪亮的明星
装点我黑暗的夜空
那闪烁的柔情
像海岸的灯塔
你是海岸的灯塔
呼唤我迷失的小舟
那犀利的光束
像直视我的眼睛
你是直视我的眼睛
叫醒我昏睡的心灵
那深邃的目光
像搏击长空的雄鹰
你是搏击长空的雄鹰
激发我滞歇的追求
那风驰电掣的英姿
擦燃我追求理想的信心
天堂里别忘了微笑
在你远去的方向
一束晨光穿透你的背影
明媚地落入我们的眼眸
我们知道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你飘散而去
把美好撒落在诗页里
你的温暖还在文字中摇曳
哲理的光照亮读者的心
天公得知你离去的消息
晴空万里转瞬乌云密布
骤然落泪
雷电嘶鸣
我为你静默静默
在心底深深为你祝福
天堂里别忘记微笑
别放下泼墨的笔
别封锁吟诗的喉
请用你的美好点亮天堂里寻找自我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