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悦长安书坊——长安作家文集在线阅读(二十)

  • 发布时间:2022-03-09
  • |
  • 作者:长安区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192

 《掠过终南山北麓的风:长安作家文集》是由西安市长安区图书馆主编,共收录长安籍作家和非长安籍而在长安工作生活的109位作家作品汇集而成,全面且系统地提供长安作家及他们的作品情况。这是长安文学队伍的一次大展示,也是对长安已故文学前辈的缅怀,同时是新老作家以及社会对长安文学作者的了解、学习、交流的资料库。

  书香润泽心灵,佳作启迪人生。为了使大家更好的了解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长安作家文学成绩和成果,深刻感受长安历史文脉和文化特征。从2021年9月1日起长安区图书馆将每周推送3篇长安作家文集作品,以飨读者。

打狼记

作者:辛娟

山村偏僻,又没什么娱乐活动,只有睡觉。

迷迷糊糊之际,我听见奶奶叫爷爷: “他爹,他爹,快醒醒,我方才听见了猪圈里有动静,怕是母猪要生崽了。”

爷爷一骨碌爬起来,拉开门,冲进猪圈,母猪已不见踪影。爷爷对奶奶说,一定是那狼把猪叼走了。

“这可怎么得了呀? 挨千刀的狼呀,你断了我家的财路了……没钱给我儿子看病了……” 奶奶号啕大哭。

三邻五舍的人立刻被惊醒,都穿上衣服来到我家。此时,二叔还坐在生产队饲养室的热炕上点着公家的油灯打扑克呢! 听说后,气得怒目圆睁。嘴里不停地骂着:“看我怎么收拾你。”

二叔,五大三粗,年轻力壮。立马召集村里一帮年轻后生,雄赳赳气昂昂地来到我家院子。我爷爷正在和一些年长的男子商量对策,只见后生们手里拿着铁锨、铁锤、铁棒等清一色铁家伙走来,最后敲定兵分两路,原则是抢回母猪、不可恋战、不准伤人。我的爷爷把来人分为中年队和青年队。三人一组,每队共分六组。一路由二叔统率走川道,另一路由爷爷统率走塬上。常言道: “蛇有蛇道,狼有狼路。”

话说埋伏在川道野狼滩的一大石头后边一路。二叔小声说: “这里有狼穴,如果狼走川道,这是它的必经之路。今晚就是它的末日。”

冬夜,天上虽托着一轮明月,但月光惨淡阴冷。年轻的后生们亢奋而焦急地等待着。那种心情和士兵上战场真枪实弹的心情相比一点儿也不逊色。二叔事先宣布纪律: 不准出声。大家只能是用眼睛、手势传递信号和命令。

不久,远处似乎传来“嗒嗒嗒” 的声音,响声越来越大。二叔的牙咬得咯噔响,二叔的目光迅速地从每个人脸上掠过,大家立即进入临战状态,手里紧紧地握住铁家伙。狼走近时,眼睛发出绿荧荧的光,甚是阴森可怕。大家的头发一根根竖立起来。众人屏住呼吸,大气都不敢出。借着月光,人们清楚地看见一只灰白两色的狼用嘴叼着母猪的脖子,用尾巴做鞭子抽打着母猪的屁股走了过来。母猪只是乖乖地跟着走。众人都惊呆了: “哇! 这真是奇迹,大自然中,动物界、生物圈里一物降一物,这可是从任何教科书上看不到的一幕。”胸有成竹的狼就这样押着自己的猎物走进了埋伏圈。说时迟,那时快,后生们蜂拥而上,把狼死死地围在中间。狼自卫反击,放开了母猪。

令人惊奇的是母猪除了脖子上一点儿皮外伤之外,完好无损ꎮ 话分两头说。

把母猪从狼嘴里夺了回来后,有人去通知塬上的中年队回来,去增援小道上的“青年队”。青年队和狼展开了激烈搏斗。那只狼虽然精瘦,但强悍凶猛,终因寡不敌众,身上多处负伤。小伙子们也都挂了彩。 等“中年队” 赶到时,狼已奄奄一息了。尽管爷爷不停地呼吁,“棒下留狼”,但终因这只狼失血过多,不久,便呜呼哀哉了。 回家后,奶奶埋怨二叔说: “狼也没伤着咱的猪,咱也该放它条生路。”

“那是你死我活的搏斗。交战开了,谁还顾得上那么多?” 二叔说。

“不是给你说了,不要恋战吗? 猪夺回了,就应该放狼一条生路。”

“娘,您真是妇人之见。你今天放它生路,焉知明天它不来叼你的猪?” 二叔漫不经心地说。

“住口,你懂个啥? 常言道: ‘虎毒不食子’。狼和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你放了它,它就不会再来叼走咱家的猪,伤咱的家禽。”

争吵中,有人来告诉二叔,叫来赤脚医生。打狼英雄们斜靠着被子躺在临时搭建的地铺上,包扎完毕,一个个脸上挂着自豪的微笑。 其神情赛过景阳网打虎英雄武松。

年幼的后生们把这些“打狼英雄” 团团围住,问东问西,向长问短,没完没了。他们固着狼的尸体,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总也看不够。

不知不觉,东方已露出鱼肚白。不久,天就麻麻亮了。经“中年队” 和“青年队”反复协商,最后“中年队” 以年龄和身份的绝对优势压倒“青年队”,决定将狼埋掉了。

可那年月,人们饿得实在不行。当晚,夜深人静。“青年队” 背着“中年队” 将狼的墓盗了。在饲养室里,将狼解剖,解了一顿馋。

事后由于狼皮没有妥善保管,被“中年队” 的人发现。我的奶奶把自己的二儿子当众扇了一个响亮的耳光,此事告终。

奶奶把这张狼皮拿回家,挂到墙上,不准任何人去碰它,以示纪念,也作为警示。

 

清理楼堂馆所的启示

作者:张三民

众所周知,清理楼堂馆所,时下已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表明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清理本身,然而,«人民日报»曰: “总的来说,清理不认真、不彻底、不全面、仅仅动了些皮毛”,发人深省。

诚然,适应改革开放的楼堂馆所,因利国利民,故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是否: 凡大小“所在地”,勿论东西南北,有钱遂得大兴土木? 一些拮据单位,颇屑追逐充胖? 个别(乃至老少边穷) 地方,居然巧立名目,“兼并” 教育经费和脱贫款项,难道准能“产出” 最优?

至于新崛起的“琼楼玉宇”,临告竣的惹眼“工程”,是否本在清理之列,自然不得而知,那已公诸报端的“停缓” 项目,能否概不“东山再起”,当就拭目以待了。

按理,“建设规模与国力相适应”,陈云同志在20世纪50年代就曾告诫: “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乃我党“十二大” 所作的“基本结论”。不过,国人毕竟素来富有创造精神,会把辩证法搞得像变戏法,据说,这也是我们的一大“贡献”,譬如,楼堂馆所热浪不退,基建投资岁岁失调,有人唤作改革中的“不可避免”,理由是我们跨入“现代”;集团消费“升级”,社会需求膨胀,有人谓为开放带来的“自然现象”,又因超前消费最能促进生产!

如此一来,“三令五申” 与“屡禁不止” 焉能不结伴而行,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大奇观呢? 所赢来的当称硕果累累: 我国每年用于基建的钢材数量,达钢年产量之半;1978年到1986年,社会劳动生产率只提高了1.15倍,而社会购买力却增长了2.85倍;人均国民收入屈居国际后列;文盲半文盲仍占人口四分之一;校舍坍塌“新闻” 反馈不辍;原料能源匮紧、闲置浪费骇人、物价腾飞、市场动荡……

所幸的是,思想上的混乱导致嘴巴功能的失调,终于到了寿终正寝之时。但愿延安精神“回归”,全局观念“着陆”,有限的民脂民膏不再那么低值易耗,而在神州最需要之处,“生根,发芽……”

(原载1988年10月4 日西安晚报副刊头条)

 

圣地之恋(电影文学剧本节选)

作者:张 平

 

1.成部机场候机室

清晨,白纱低垂的大落地窗外弥漫着淡淡的雾气,整齐的女贞树枝叶上沾满了晶莹的露珠。

停机坪上一架波音707客机正在发动,传来隆隆的轰鸣声。

一排排的沙发上坐满了中外旅客,有的在看画报,有的在闲聊,有的在整理手提物品。

装在网兜里的新鲜韭黄、蒜苗和广柑。

沙发背上搭着一件件大衣。

茶几上放着一捆竹编衣架、两筒香油豆瓣。

一位提着皮箱、挟着大衣的年轻人从安全检查处走了进来。他叫关晓波,英俊、洒脱。当代大学生所具备的一切气度在其身上都很自然地显露出来,大约有二十五岁吧。

他四周望着ꎬ想寻觅一个坐的地方,噢,终于看见了一个,在那个不显眼的角落,一条长沙发上只坐了个眼睛呆望着窗外的姑娘。

他来到沙发前,望着上面的皮包、女衣,谦恭地说: “同志,麻烦让个座。”

姑娘回过头,望了他一眼,默默地将沙发上的东西拿开。她的名字叫李雅兰,二十二岁。

仅仅这一瞥,就给关晓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秀丽、端庄,身材苗条,剪短的头发更平添了魅力,不知怎么了,她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缕隐隐的哀愁。

李雅兰把目光投向了窗外。

关晓波放下皮箱坐下来,他发现茶几下面放着两个竹篮,一个网兜,里面塞满了名酒、糕点之类的东西。

他望了李雅兰一眼,发现对方没有交谈的兴趣。

他站起身来到茶水桶前,略一思索,拿起两个杯子盛好水,回到原来的座位上。

关晓波: “请喝水”。

李雅兰淡淡一笑: “噢,谢谢。”

关晓波: “请问,您也是去拉萨的?”

李雅兰端起茶杯: “噢,是的。”

关晓波: “听你的口音,好像是西安人。”

李雅兰点点头。

关晓波高兴地: “那咱们是老乡了,我们家就在大雁塔附近,大学毕业进藏工作,正发愁没有个伴儿呢。”

李雅兰应付着: “噢……”

关晓波: “您在西藏工作? ……”

李雅兰难于回答地: “不,不! ……”

大厅里传来广播员的声音: “由成都飞往拉萨的4401航班很快就要起飞了,请旅客同志带好自己的行李物品ꎬ排队准备登机……”

李雅兰提起自己的行李,从沙发上站起来,显然带的东西多了,有点儿吃力。

关晓波: “来,我帮您拿一件。”

李雅兰: “不了,谢谢!” 她提着东西独自匆匆向门口走去。

关晓波不理解地摇摇头,提起了自己的皮箱。

2.机舱里

关晓波拿着登机牌寻找自己的座位。

他提着皮箱向后舱挤去。在十八排的座位前不禁愣了一下,李雅兰的旁边正有一个空位子。

关晓波不好意思地笑笑: “我的座位在这儿,想不到……”

李雅兰淡淡地: “请坐吧!”

漂亮的乘务员来到走道中间: “飞机很快就要滑行,请大家系好安全带!”

关晓波从座位上取出带扣,很快地系好了。他发现李雅兰怎么也系不上,便出手帮她。

李雅兰红着脸说: “我是第一次坐飞机……”

3.机场跑道上

薄雾中,波音707飞机缓慢地向中心跑道滑行。

宽敞、平坦的中心跑道笔直地伸向迷茫的远处。

飞机来到跑道的起点,随着骤起的轰鸣声,猛地向前疾驰而去。

飞机昂起头,刺向天空。

4.机舱里

有人看报,有人闭目养神。

乘务员向大家分发着糖果、纪念品。

李雅兰额头贴着玻璃窗,短发遮住了她半个脸颊。

关晓波将属于她的一份东西放在她座前的小茶几上。

李雅兰望着棉花似翻腾的白云,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白云遮盖了整个银幕。

5.西安(回忆)

巍峨的大雁塔耸立于绿树之中。

公共汽车在和平门外宽敞的大街上奔驰。

6.汽车里

李雅兰提着一网兜罐头、食品,不住地看着手表。

车窗外闪过“羊肉泡馍馆” 的招牌。

汽车在站口停下,李雅兰向车下挤去。

7.街上

李雅兰提着网兜匆忙地走着。

8.医院,住院部

洁白的走廊,玻璃门上写着两个大红字: “外科”。

李雅兰数着门牌号走着,在27号病房前停住脚步,整理了一下轻轻推开房门。

她愣住了,二号病床上空空无人。

她连忙问旁边床上的一位年老病人: “大爷,这床上的那位藏族同志呢?”

老病人: “噢,你找扎西吧,他出院走了。”

李雅兰意外地: “什么时候?”

老病人: “昨天早晨。”

李雅兰: “噢,谢谢!” 随手拉门走出了病房。

9.大街上

李雅兰满脸热汗小跑着。

10.西藏办事处

牌子: “西藏自治区驻西安办事处”。

李雅兰匆忙走进大门。

她来到招待所登记处,赔笑地: “同志,我可以查一下你们的登记簿吗?”

女服务员: “请看吧!”

李雅兰认真地翻阅着,最后失望地问: “同志,西藏自治区水电局的扎西同志怎么没有登记?”女服务员: “噢,你找他呀,从医院出来就直接乘车去成都了。” 李雅兰:“去了成都?”

女服务员: “从那里坐飞机回西藏。”

李雅兰: “那他没有留下什么条子吗?”

女服务员: “没有”。

李雅兰心神慌乱地离开登记处。

11.李雅兰家里

这是一个中等生活水平的家庭,住房不宽余。

李雅兰扑在被子上痛哭着。

坐在她身边的母亲劝慰地: “走了就算了,你哭也哭不回来! ……”

李雅兰哽咽地: “人家为了我ꎬ受那么重的伤……”

母亲: “这恩情是不能忘的,可你也去医院探望过他多次,这也就够了……”

李雅兰慢慢地抬起头: “妈,我想去拉萨。”

母亲诧异地: “雅兰,你发昏了,拉萨是什么地方,你去那儿干什么?”

李雅兰拿定了主意地: “去看地,去……”

母亲: “你哥给你联系的合同工就要解决了,多不容易啊! 再说,何况他是一个藏族……”

李雅兰: “藏族怎么了? ……”

母亲: “咱们家人老几辈,没有这个规矩。”

李雅兰: “遇一个好人不容易……”

母亲: “不行!”

李雅兰: “我的主意定了。”

(回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