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悦长安书坊——长安作家文集在线阅读(二十二)

  • 发布时间:2022-03-24
  • |
  • 作者:长安区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177

  《掠过终南山北麓的风:长安作家文集》是由西安市长安区图书馆主编,共收录长安籍作家和非长安籍而在长安工作生活的109位作家作品汇集而成,全面且系统地提供长安作家及他们的作品情况。这是长安文学队伍的一次大展示,也是对长安已故文学前辈的缅怀,同时是新老作家以及社会对长安文学作者的了解、学习、交流的资料库。

  书香润泽心灵,佳作启迪人生。为了使大家更好的了解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长安作家文学成绩和成果,深刻感受长安历史文脉和文化特征。从2021年9月1日起长安区图书馆将每周推送3篇长安作家文集作品,以飨读者。

掬诗向月

作者:张俊峰

想你的时候

我就望望月亮

我在他乡

你在故乡

我望望山上

一轮弯月

映在心上

瘦在身上

掬一掬水

月在手上

你在手上

掰半块月饼

同一轮圆月

共享

你就是嫦娥

我就是吴刚

虽无缘分

却能听你

怨伤

你在天国

不知那里

有没有月亮

月色朦胧

蒹葭苍苍

你在水中央

美丽的西双版纳

作者:张来周

  少年时就知道在我国云南有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西双版纳,她就像梦中情人一样令我魂牵梦萦大半生,直到今年,已年过花甲,终于了却了我的心愿,飞了西双版纳,见到了我的梦中情人。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勐巴拉那西”,意为“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里以美丽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到处是青山绿水,郁郁葱葱,以其美丽和富饶闻名遐迩,是镶嵌在祖国南疆的一颗璀璨明珠。

  西双版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温暖宜人。广大茂密的森林,给各种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生息场所,其中有被列为世界性保护动物的亚洲象、印支虎、金钱豹等,还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牛、羚羊等,是名副其实的“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在西双版纳旅游,会看到美丽的孔雀、白鹇、犀鸟在林中飞翔;大象在林间漫步;羚羊、野鹿、在草丛中奔跑……那情那景,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的奇观和乐趣。到了西双版纳,就要到野象谷去看野象。野象谷位于景洪以北的三岔河河谷内,为低山浅丘宽谷地貌,沟壑纵横,森林茂密。亚洲野象、野牛、孔雀、猕猴等保护动物都在此栖息,游客在这里可以见到野象,还有孔雀。孔雀飞来时成群结队,比我们这里常见的麻雀还多。孔雀开屏迎宾,猴子与人嬉戏,还有黑熊、蟒蛇、穿山甲等珍稀动物,让你见识真正的动物王国,充分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

  西双版纳的物产很丰富,最有名的就是普洱茶和小粒咖啡。

  西双版纳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发源地之一,在勐海有一株1700余年树龄的古茶树。著名的普洱茶六大茶山均在版纳境内。早在明清时期,普洱茶就是中国最古老的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商品,远销中亚及西亚地区。版纳的大叶种茶加工出的红茶,色泽鲜润,香气馥郁;绿茶白毫显明,汤色清绿。小啜一杯,不由荡气回肠清新愉悦。小粒咖啡是西双版纳的重要的咖啡品种,浓郁的香醇之中,有一种特有的回甜,是热带非洲出产的咖啡所不能比拟的。另外还有热带水果,对爱吃水果的游客有着非同寻常的吸引力。

  傣族的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文化,尤以傣历、傣文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著称于世。早在一千多年前,傣族的先民就在贝叶、绵纸上写下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小说、诗歌等,深受群众的喜爱。傣族的舞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动作多为类比和美化动物的举止,如流行广泛的“孔雀舞”“象脚鼓舞”等。

  数百年前,小乘佛教传入西双版纳,成为傣族全民信仰的宗教。这里佛寺建筑随处可见,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佛寺,金碧辉煌,有的佛寺旁还建有佛塔。佛寺、佛塔成了傣族群众生活的中心场地,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圣殿,佛教建筑艺术也成了傣族人民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西双版纳小乘教规定男人一生中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凡是男孩在七八岁时都要到佛寺里当一段时间的和尚,称为“小和尚”。“小和尚”在佛寺里生活、劳动,还要学习佛教经书,进行严格的修身教育,两三年后可以还俗,还俗后的男子才可以结婚成家。若未当过“小和尚”的男人,被视为生人或野人,在社会中没有地位,被人看不起。

  傣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喜欢客人到家里去,但要作到“一脱二抱三不看”。

  “一脱”是上楼时要脱鞋:“二抱”是抱吉祥柱,上了傣家楼,迎面有一根“吉祥柱”,客人上楼后要抱这根柱子,表示吉祥如意:“三不看”是指卧室禁忌,傣家人都习惯住在楼上,而楼上卧室只用一块隔板与客厅相隔,几代人都住在里面,用蚊帐分开,中间有一定间隔,分门进出。卧室是不容外人窥看的,过去的习俗规定,若是男人窥看主人的卧室,此人就要做主人家的上门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是女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因此,游客到傣家参观或做客,千万不要因好奇而窥看主人的卧室。虽然现在打破了过去的俗规,但窥看傣家卧室始终是不受欢迎的。

  西双版纳最有名的节日是泼水节,每年4月13—15日举行,和我们汉人“过年”一样。节日高潮是泼水,所谓“湿透全身,幸福终生”。过去,西双版纳境内的交通闭塞,靠马帮驮运,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交通,公路四通八达,航空水运也很方便。如果你是个驴友,没去过西双版纳的话,你会后悔终生。

走近红旗渠

作者:张来周

  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太行山上修了一条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创造了世界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被誉为人工天河,天下第一渠。

  太行山位于山西和华北平原之间,重峦叠嶂,沟壑纵横。处于太行山东麓的林县土薄石厚没有水源,十年九不收。这里的人一辈子只洗三次脸,可见是多么缺水。史书上几乎每一页上都有“大旱、河甘、颗粒无收,十室九空,人相食”这样令人撕心裂肺的记载。林县人世世代代的梦想就是有水吃。是伟大的共产党领导林县人民把梦想变为现实。20个世纪60年代初,正是年轻的共和国最困难的时候,林县县委组织十万大军战太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双手劈开太行山,誓把河山重安排。他们没要国家一分钱一粒粮,没处住,住山洞睡席棚,一天六两粮不够吃,就吃野菜吃水草。不向高山低头,不向河水屈服。忍受百般痛苦,克服千难万险。就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人抬肩扛,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道、架设152座渡槽、挖砌土石方1640万立方米,修成了世界第一人工渠———红旗渠,实现了千年盼水梦。周总理曾经说过: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是南京长江大桥,二是红旗渠。

 当我站在红旗渠上和红旗渠零接触时已不是激动,而是震撼,心灵的震撼!我仿佛听到了当年开山放炮的轰鸣声,看到了铁姑娘战斗队抡锤打钎的英姿。抡锤打钎本是男人干的活,她们抢着干。她们说:“山硬没有决心硬,铁山也要钻出几个窟窿。”这是她们的誓言。也是林县人的誓言。

  林县人民重新安排太行河山的气势惊山河泣鬼神。

  当我们漫步在红旗渠时,有同行者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现在重新修一条红旗渠,能否?一位仁兄肯定地说: 能! 凭现在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机械设备完全能修一条新渠。但是,质量不一定比红旗渠好。我问为何? 他说现在的豆腐渣工程太多了,新修的桥断了,路垮了,才验收过的楼倒了。二是新渠修好后又要倒一批贪官,有×省高速管理局三任局长前腐后继的事例为证。他的话虽是戏言,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红旗渠竣工后县委书记杨贵曾说过: 在整个修渠过程中一没贪污二没浪费。这是何等的胸怀和气势。试问当今有几人负责完一项工程后敢拍着胸口说这样的话?

  红旗渠创造了世界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是一座丰碑!

  太行山不倒,丰碑永在!

  太行山不倒,红旗渠精神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