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过终南山北麓的风:长安作家文集》是由西安市长安区图书馆主编,共收录长安籍作家和非长安籍而在长安工作生活的109位作家作品汇集而成,全面且系统地提供长安作家及他们的作品情况。这是长安文学队伍的一次大展示,也是对长安已故文学前辈的缅怀,同时是新老作家以及社会对长安文学作者的了解、学习、交流的资料库。
书香润泽心灵,佳作启迪人生。为了使大家更好的了解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长安作家文学成绩和成果,深刻感受长安历史文脉和文化特征。从2021年9月1日起长安区图书馆将每周推送3篇长安作家文集作品,以飨读者。
四十年乡路未了情
作者:张来善
我又一次踏上了这条小路。
这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这是一条绿草覆盖坡路。站在川道里向上看,就像一条白带子飘来飘去。
算起来,我在这条小路已经走了四十年。
四十年前,当我还是一个糊里糊涂的小孩,小脚的母亲领着我摇摇摆摆地下了坡,去原下的小学报名上学。从那时起,不管是刮风、下雨、下雪、下冰雹我都背着书包在这条路上跑上跑下,那样子就像一只欢快的小鹿。小学毕业了又上了中学,中学还是在原下的川道里。在这条路上整整跑了二十年。
高中毕业,正逢“文化大革命”。我没有上大学,返乡务农了。将近四年的务农生涯,几乎天天都要这条路打交道。原上的家乡在川道里有稻田。放粪育秧、插秧、捞稻、灌水、施肥、收获、拉运,一天不知在这条路上跑多少回。
离开农村,我上了大学,只说从此可以告别这条洒满汗水与泪水的路,远走高飞。想不到大学毕业被分到县城里工作,还要走这条路。摆不脱甩不了的乡路啊! 结下了不解之缘的乡路啊! 从这里起步又回到这里的乡路啊! 少则一个星期,多则两个星期,我就要回家看望我年迈的母亲,看望我贫困的兄长。
先是我自己一个人回,结了婚便同妻子一同回。后来有了孩子。便用自行车带着孩子回。车梁上固定了一个竹编的小椅子,两三岁的儿子坐在上面。我一边踩着车子,一边教儿子念着我自编的顺口溜: “自行车转得欢,爸爸带我回家园。看爷爷看奶奶,找红红姐姐一起玩”。我说一句,孩子念一句,不知不觉就到了原下我读过书的小学旁。我把车子寄放在学校里,然后领着孩子上原。孩子看着这坎坷不平的坡路拉我往回走。我拉住孩子,心情沉重地对他说: “孩子,这是咱们的老家,咱们的根啊!”
不管孩子怎么想,我还得走这条路。六月炎夏,我冒着酷热,汗流脊背地爬上坡,帮兄长收获小麦。十月播种,我踩着泥泞的土路,艰难地上了原,帮二哥耕耘播种。
我上了年纪干不动了,我的侄儿接上了力。
可母亲老了,两个星期回家一次看望母亲,如同铁板上钉钉子。 和从前一样,不管是酷热严寒,还是下雨下雪,一次不误。就是我生病了回不去,或者是连阴雨爬不上坡,平日抽出时间总要补上。
春季,天总是阴沉沉的。灰蒙蒙的天好像一口铁锅扣在了人头上。风里夹着雨气吹在人脸上,眼看着一场雨就要来临。我把雨披放在车头前的铁篮里,骑着车子出了单位。妻子说: “快下雨了,回不去了!” 我说: “就是下刀子也要回去!”
酷暑八月,母亲看着我汗流满面地回到家,心疼地说: “这么热的天气,就不要回来看我了!” 寒冷的冬天,西北风像刀子一般吹在脸上,从领口、袖口直往体内钻,身上感到冰凉凉的。我顶着风,一步一步地往原上爬,心里却不停地念叨着,天这么冷,母亲是否穿上了棉衣? 母亲病了,侄女捎话来,还得一次一次地把药送回家。有一次,我感冒了,车子骑到原下,再也无力上原了,就让顺路的乡党把药捎回去。弯弯曲曲的原坡路啊! 坎坎坷坷的探母路啊,让人牵肠挂肚的乡路啊! 一年四季就这样不停地走着,爬着,爬着,走着。
我两个星期回一次家,对于母亲来说也渐渐成为习惯。第三个星期母亲就在家里盼望着我回来。“老小,老小”,八十八岁的老人也像一个孩子一样盼望着她的小儿子给她带回来孝心———油糕、粽子、饼干、罐头、水果之类的东西。如果我生病了,或者星期日加班没回去,母亲总是掐着指头,对我说: “这一回有三个星期没回来了!” 我笑着说: “今天刚好是第三个星期日。” 想起母亲扶杖独倚柴门盼子归的情景,我总是尽可能地把一切安排好,按时回家。如果回不去,家里有人来,总让把话捎回去,免得使母亲失望。
每一次,我离开家,母亲总是从炕上下来,穿上鞋摇摇摆摆地把我送出门。我说:“妈,不送了!” 她总是不答应。我下了坡,站在崖下的路上,又一次催母亲回去。孩子也挥着小手,充满稚气地喊着: “奶奶,再见!” 母亲唤着他的名字,说: “听你爸爸的话,好好念书!” 可是,当我和孩子转过一个弯,抬头向原上看时母亲又走到离我们更近的原畔上,目送着我们。孩子扯破嗓门地喊着: “奶奶,你回去吧!” 这时只见银灰色的天幕下,母亲柱着拐杖,站在高高的原畔上,那两缕银色的鬓发在风中不停地飘拂着。她用手背擦擦眼睛,又望着我们。每当看见送别的这一幕,我的喉咙里就仿佛被什么东西堵住了,直想哭。每当想起这一幕,第二个星期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阻止不了我回家看望母亲!
我又一次踏上了这条小路,在羊肠般的小路上,在崎岖不平的小路上走着,爬着,爬着,走着。
灯蜡女郎
———红灯笼和蜡烛的故事(节选)
作者:张伯勤
在那遥远的古代,在浩瀚的东海之中有一座美丽的小岛,这岛远离内陆,人迹罕至。岛上长满了白蜡树,这树羽状复叶,漫山遍野,连成一片。到开花季节,百花盛开,一片雪白。就在这些白蜡树上成群地栖息着白蜡虫,雄虫能分泌白蜡。数千年来不为人知,日积月累就在地面上积满了白蜡,足足有几尺厚。颜色洁白,远远望去这岛像用白蜡铸成的一般,故得名白蜡岛。岛上有一块白蜡,模样儿像一位少女,也不知在那里伫立了多少年。这年冬。岛上下了一场大雪,把小岛覆盖得严严实实,等到春季到来,白雪融化,这位少女竟然奇迹般的活了。你看她: 雪白的脸蛋,明亮的眼睛,红红的嘴唇,乌黑的头发,体态窈窕,真乃玉塑冰雕一般,故取名叫白蜡姑娘。有一首赞美白蜡姑娘的诗云:
亭亭玉立一女郎,冰肌雪肤脂凝霜。
明眸常察四季换,热心使得日月长。
巧手调脂凝玉柱,汗水滴地土生香。
姊临人间千家喜,百姓黑夜见亮光。
书生学士喜相伴,纨绔公子徒眼望。
天生丽质不娇贵,白日辛苦夜也忙。
毕生只求发光亮,舍身何曾论短长?
焚身化灰为志士,泪洒相思哭情郎。
高风亮节万民颂,悠悠千古美名扬。
姑娘一个人生活在白蜡岛上,以白蜡树为伴,白蜡虫为友,忙时采白蜡树花蜜和为蜜丸,用白蜡封之,饥则食蜜丸,渴则饮雪水,闲时折白蜡花玩耍,好不自由畅快。有一天,姑娘就地取材,用岛上盛产的白蜡给自己雕建了一座房子———白蜡瓦、白蜡墙,白蜡柱子白蜡梁,白蜡门、白蜡窗,白蜡床上坐了个蜡姑娘。屋内日用品也全用白蜡制成: 白蜡被子、白蜡毡,白蜡作衣身上穿,白蜡妆台白蜡奁,日用件件都制全。姑娘还用白蜡制成蜡烛,到了晚上,把自制的蜡烛点燃照亮。外界一片黑暗,而她的房子却晶莹透亮熠熠放光。
这一天夜里,月色皎洁,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引众仙女在灵霄殿外玉石阶前饮宴赏月,丰盛的酒宴上举杯投箸觥筹交错。几杯仙酒下肚,玉帝正自高兴,忽然低头看见东海小岛上有一处灯光明亮,慧眼细看,早望见精致蜡房中这位姑娘。圣颜大喜,急派玉龙星下凡去将她接上天来。蜡女骑着玉龙飞上天来,参拜玉帝王母,众人相见十分欢喜,王母将众仙女介绍给她。蜡女初次到这个既繁华又陌生的地方。有点儿胆怯,王母笑着命她就坐,她却不敢。玉帝见这姑娘冰清玉洁娇柔多姿、聪明灵秀,十分喜欢,当时就欣然把她收为义女,留在天宫,给各宫殿制蜡烛照亮。蜡女谢过玉帝,从此就留在天宫,每日骑着玉龙来往数万里,把岛上盛产的白蜡带到天上,制成蜡烛,给各宫殿照亮。天宫一片光明,更加雄伟壮观。诗云:
莫道天宫特辉煌,
姑娘热汗化为光,
自古富贵繁华地,
都有劳者辛苦忙。
关于保障国家食品战略安全的思考
作者:张宝贵
我研究食品安全问题多年,7年来给决策层领导写保障食品安全建言信和在陕报、陕农村、三秦都市报和陕农网发表«粮食安全咋保障» 等稿件十多篇件,呼吁将食品安全列为国家战略,为保障国家食品战略安全建言献策。
201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2017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实施质量兴农战略”,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理念新思路新国策新战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食品安全事关国民健康、军队强大、民族兴旺,已经成为全国人民迫切期盼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我认为仅靠监管部门或农业部门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必须改变产加销方式,必须全程严管重罚,必须全民动员齐抓共管综合治理。
总结多年研究食品安全的实践,我认为保障国家食品战略安全要做到“七化”,把好“七关”。
食品产加销地域要规范化,把好食品安全的“源头关”。
食品产加销地域是食品安全的源头,源头不保全线崩溃,因此食品产加销地域必须规范。有害物质超标的土地,禁止种植粮油菜果薯糖豆茶等农产品;有害物质超标的场地草场,禁止种植饲料饲草,禁止饲养肉奶蛋禽等畜产品;有害物质超标的池塘库江河湖海,禁止养殖捕捞鱼虾等水海产品;环境、场地、水源未达标的场所,禁止生产加工储存和销售食品。政府对有害物质超标的土地、草场和水域实施治理恢复工程,对禁种、禁养和禁捕捞的相关农户进行补偿。
食品产加销标准要全面化,把好食品安全的“流域关”。
多年来部分食品产加销虽有标准但未形成体系,致使食品安全状况堪忧,因此食品产加销全面标准化迫在眉睫。粮油菜果薯糖豆茶等种植业生产加工必须标准化,选用国家批准引进的种子和物种,选用省、市审定的种子;实行剧毒农药和农用激素由县级生产资料公司专卖制度,用户凭乡村证明购买使用,使用生物和低毒、无害农药防治病虫草害;禁止使用剧毒农药,禁止过量使用农药,禁止长期使用单一化肥,禁止使用膨大剂、催熟剂等有害激素。肉奶蛋禽等养殖业的生产、防疫、屠宰、加工必须标准化,禁止使用不合格饲料调料原料,禁止添加瘦肉精、催肥剂、有害色素等有害物质和增重物质。酒水、饮料和保健品生产必须标准化,禁止添加有害成分,禁止假冒名牌,禁止冒充药品。所有食品的销售必须标准化,禁止过度虚假宣传,禁止食品污染,禁止出售过期变质食品。
食品产加销方式要规模化,把好食品安全的“入海口关”。
过亿农户的食品小生产、城乡企业和店铺小作坊并存的食品加工、城乡商场商店饭店摊铺交织的食品销售,致使食品安全乱象丛生,因此食品产加销方式规模化亟待推行。县乡政府组织乡村专业队(组) 统一实施粮油菜果薯糖豆茶等农产品的除草、防虫和防病,费用由政府买单或补助,实现粮油菜果薯糖豆茶等农产品质量安全达标,满足国民大众消费的需求;政府引导扶持推广家庭农场、合作农场、乡村农场、农业企业开展农产品优质创建活动,满足国民中高端消费的需求和开拓出口市场;政府引导扶持推广食品企业定点规模加工,实现食品质量安全达标,满足国民大众消费的需求;政府引导扶持推广食品加工企业开展优质创建活动,满足国民中高端消费的需求和开拓出口市场;政府引导扶持推广食品规模销售,推行城乡加盟连锁店经营和电商经营,推行餐饮业原料定点购买、中心配送和加盟连锁店经营。
食品产加销发展要一体化,把好食品安全的“长效关”。
多年来食品产加销产业链条相接利益脱节,生产者有赚有赔、加工者保本或微利、销售者旱涝保收,致使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因此食品产加销一体化和三产融合发展大势所趋。政府引导扶持鼓励推广一二三产业组建产加销一体化的食品企业、食品集团和食品联合体,一产为二产提供优质原料,二产为三产供应优质名牌产品,三产为一产二产开拓市场,三个产业融合发展良性循环相互促进同兴共荣。
食品安全监督要体系化,把好食品安全的“监管关”。
食品安全监督不仅是食品管理监督部门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因此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刻不容缓。健全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实行乡镇街道和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派驻食品安全监督员制度,实行食品安全卫星监控和摄像监控制度;健全病畜禽死畜禽集中销毁和保险赔付政府补贴制度,杜绝不合格食品和病畜禽死畜禽进入市场;健全食品安全责任制度,企业法人和市县乡镇街道村的一把手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健全食品安全行业协会相互监督制度和健全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制度;健全食品安全严管奖优罚劣制度,让违规违法者刻骨铭心,让他人不敢造次。实现食品安全监督专业化、多元化、社会化和体系化,实现全方位全覆盖全程同步监管,预防为主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食品消费要合理化,把好食品安全的“入口关”。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实现了由吃饱到吃得健康的历史巨变值得庆幸,同时国民“三高一胖” 患者激增和患者年龄趋轻趋小的现实令人担忧告诫国人:食品消费合理化是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食品消费合理化亟待普及! 国家应该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等不同国民群体,制定推行合理科学食品消费标准和健康膳食结构方案,倡导合理科学的食品消费观念。既增强国民健康ꎬ又节约食品资源,还减少食品畸形消费致病费用。
食品宣传要科学化,把好食品安全舆论的“导向关”。
多年来新闻媒体曝光了食品产加销中的诸多问题,促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进展。曝光的问题从具体问题微观看是真实的,但引发的消费者对国产食品产生恐惧心理从宏观上看又是失实的,因此解决食品新闻宣传中的“微观真实与宏观失实” 问题值得引起决策层、媒体和社会的重视。食品新闻宣传既要曝光食品安全的问题,又要宣传政府解决这些问题的进展和结果,更要宣传保障食品安全的战略政策和举措,还要宣传食品安全新典型新经验新技术新产品新态势。新闻媒体搞好食品安全宣传要履行职责莫错位,主次得当莫颠倒,警示促进莫曝炒,运用哲学莫迷茫。实现新闻宣传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的统一,实现宣传动机和宣传社会效果的统一,引导食品生产加工销售者和消费者走出“互害循环的怪圈”,引导国人积极消费国产合格优质食品。
“实施质量兴农战略” 和“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是个系统工程综合工程全民工程和长期工程。全民动员齐抓共管持之以恒,解决食品安全这个“老大难” 问题大有希望,前景灿烂辉煌。
注: 本文是作者2017年12月27日在第十三届陕西改革发展论坛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