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悦长安书坊——长安作家文集在线阅读(二十七)

  • 发布时间:2022-04-27
  • |
  • 作者:长安区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189

  《掠过终南山北麓的风:长安作家文集》是由西安市长安区图书馆主编,共收录长安籍作家和非长安籍而在长安工作生活的109位作家作品汇集而成,全面且系统地提供长安作家及他们的作品情况。这是长安文学队伍的一次大展示,也是对长安已故文学前辈的缅怀,同时是新老作家以及社会对长安文学作者的了解、学习、交流的资料库。

  书香润泽心灵,佳作启迪人生。为了使大家更好的了解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长安作家文学成绩和成果,深刻感受长安历史文脉和文化特征。从2021年9月1日起长安区图书馆将每周推送3篇长安作家文集作品,以飨读者。

南五台弥陀寺

作者:周文敏

  弥陀寺,在终南山麓五台山口,距正顶的圆光寺曲径约25华里,距圣寿寺约五华里,是上南五台必经之处。两侧二山环抱,山坡松柏遍布,寺西一条清清的小溪流过;院内红白玉兰、桫椤、梧桐、垂柳等,枝繁叶茂,婀娜多姿。地势平坦,风景优美,不仅是佛教圣地,又为当今旅游佳境。

  弥陀寺,相传创建于隋代(寺原有石碑记事,今佚,无法详考),历经兵荒祸乱,屡经修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又遭国民党军队践踏,仅留破旧殿宇、房舍,墙柱倾斜,门窗全无。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设王曲镇,弥陀寺也为第七分校所占用。1939年元月该校在寺内设均需实习班,共办两期,每期四百人,1940年8月第二期毕业后停办。该寺即划为“禁区”,专供西安事变时任西北剿原总政治部主任的曾旷晴(黄埔一期) 隐居休养之所(曾于西安事变后,在电台发表声明,拥护张、杨八大主张,后被蒋介石手谕“永不录用” 并追究其责任,故在七分校以高参之薪,庇以隐居在寺内)。

  1943年,蒋介石在黄甫村召开西北军事会议时,曾到过此寺。1944年春,国民党派张治中、邵力子和中共代表林伯渠、吴玉章等,在此寺举行秘密谈判,商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政治协商事宜,为“双十协定” 做了筹备。选定这里举行谈判的地点,是由张治中先生提出,经国共双方同意的,因为这个寺院风景幽美,独居山麓,便于警戒与保密。

  1984年,弥陀寺主持长安县政协委员释德成法师发心重修弥陀寺大殿,海内外佛教界人士及善男信女获悉后,竭力赞助。1985年五间大雄宝殿翻修落成,新塑佛像,增置庄严,并立«南五台弥陀寺重修大殿赞助碑记»。此后,在今住持定慧法师的鼎力奔走下,1987年7月三间毗卢殿落成寺院深处新建罗汉堂三间。罗汉堂从1984年开始筹备,1987年夏历六月雕刻完毕。其中五百罗汉石雕做于广东汕头市朝阳区,雕像连同伽蓝宝塔,共耗人民币151万元,此中妙空法师出资4万元,圣一法师出资2万元,给予大力支持。1991年清明节时山门竣工。1992年6月东边7间两层共14间禅房僧楼竣工,1994-2000年分别在罗汉堂前,毗卢殿后东西两侧各建厢房五间。至此,弥陀寺的殿堂楼舍齐全,建筑已具规模。

  弥陀寺现经修复,有大雄宝殿五间,殿内供奉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诸像。佛前幡、幢、幔垂,木鱼、铜磬陈列井然。大殿后有中殿三间,殿正中供奉有毗卢佛坐像,此像为莲花宝座,铜铸金身,高2.4米,雕工精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可称雕塑之上品。两边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后边是脚踏摩缔大鱼的观世音菩萨。最后是罗汉堂三间,堂中置有木雕佛塔(亦称伽蓝宝塔),六角五层,高达五米多,基座1米5过心,上四层各填石雕佛像和菩萨六尊,共计尊。堂壁上嵌有五百罗汉石雕像,姿态各异,雕刻精致,可称艺术珍品。现今的弥陀寺,可称南五台一座较完整的佛寺之一。弥陀寺有两株古玉兰树,一称白玉兰,一为二乔玉兰(边是紫色,心是白色),树围均达一搂多,高十七八米,其植株之粗,树龄之长,在全国玉兰科中当属长者。特别是二乔玉兰,属稀有之木,据科学院专家讲,此二乔玉兰在全国仅有两株,建议很好保护。红白玉兰,严寒深冬,满树花蕾如笔,当春季花开,一树叠雪,一树燃霞,实为不可多得之景,凡到弥陀寺游览者,无不观赏其古红白玉兰树下之倩影芳姿,并拍照留念。

  注: 本文第三、四自然段,系当时国民党«扫荡报»西北记者站主任兼七分校教员段明灿先生提供。 国共两党进行秘密谈判时,段明灿是速记人。

泾渭大地的文化传唱

作者:周 折

  历史是一条河流,胎动于高原无尽的嘱托。当阳光和雨露铺就无边的河床,她便从母腹中奔腾而出,磅礴挥写神州华夏,留给我们一个风情万种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万种风情。肉眼凡胎,收不尽历史的澎湃和蜿蜒。人们寄抽象于具象之中,世代传唱龙的神话,还有承载着这种神话的滔滔黄河……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泾河是渭河的支流,前者源自甘肃,后者源自宁夏,二水在西安城北相汇,继而向东奔向黄河。因而,泾渭分明,就成为泾渭之地的第一个文化传唱。“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我国最早的文学典籍«诗经»,在那么遥远的时代就向我们深情地描绘了泾浊渭清的历史原貌。“浊泾清渭何当分”,诗圣杜甫的一声咏叹,赋予了自然地理以社会、文化和人格特征。纵然,历史的泥沙幡然将浊泾清渭变换为清泾浊渭,但丝毫不能影响人们对泾渭分明的文化解读。泾渭之地如一部古书,世世代代翻不尽它的荣耀和沧桑,写不尽它的绮丽和美妙。

  泾渭大地,是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的京畿之地,是历代帝王休养生息之所。传说大禹治水时,泾河、渭河就流经于斯,并有先民居住。史载秦孝公治秦时就在渭水和泾水之上架设桥梁,后人又不断地进行加固和修缮,目前正在发掘的渭河古桥遗址,当始于秦孝公搭建的渭中桥。秦始皇曾“作离宫于渭水南北,以象天宫”。“鹿塬形胜占秦雄,二水溶溶浸碧空。渔唱不离烟霭外,人家长在图画中。” 清人的动情吟诵,为我们再现了泾渭大地如诗如画的美妙风光。

  我的脚下,正是被史民们称之为二河滩的地方,是毗沙古镇和隆昌寺遗址之所在。秦汉时期,这里就设置有泾河官渡和驿楼,宋时已设置有税官,历代汉40余次南下长安、渡水渭北,都曾在此指点江山、纵论群雄。这里曾经是历朝帝王和文臣武将南下北上的重要渡口和驿站,也是历史上重要的商业聚集地。“ 先有毗沙堡,后有长安城”,一句民间谚语,道破了这里的古老和悠久。

  «明·高陵县志»记载,泾水官渡有隆昌寺,景致宜人,佛塔高耸,香火极盛,宋太宗曾题写匾额。“苍苍林木护隆昌,塔涌香花现妙庄。夜静疏钟催月起,天高清梵入云长。” “斜阳古寺枕溪边,林下僧归袖紫烟。更喜一轮塔顶月,清辉夜夜照诸天。” 清时的隆昌寺依然能让诗人们发出由衷的赞叹,隆昌夜月作为当地四大美景之一,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隆昌寺作为一段佳话虽然已好景不再,连同它的遗址也于30年前开掘理清,但徜徉于古老泾河床道,我们依然感受得到它的神秘与静寂。

  “泾渭横秦野,逶迤近帝京”,“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诗人的绝句不但描绘了唐时泾渭大地的辽阔与壮美,形象描绘了这里与唐城的距离关系,更不可想象的是居然还预言了历史的回归。我的脚下,如今已是统筹城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安渭北工业组团的中心,是西安兵器产业基地的核心。由此稍东是泾渭分明之处,稍西是神州大地圆点,南隔龙首塬与明长安古城相对而望,抬眼可及的渭河生态工程,正在成就历史上从未呈现过的渭河流域新景观,“目极云霄思浩然,风帆一片水连天”,“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这些被诗人们描绘过的浪漫情景,只要你有好心情,又肯花费时间,今天轻易便可领略得到。而这不是重拾历史的记忆,而是经过过度采淘和反省之后,人类返还给自然的一个羞涩的拥抱。北客站启用,市政府北迁,人们再不必借助风物丈量都城之远近,享受市府政务厅办公,高陵人也仅需半小时车程。

  西安,南倚秦岭北麓生态屏障,那里是城市水源地。向北拉大城市骨架,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不二选择。历史如画的泾渭大地,必然在中华民族复兴的新时期再现如画泾渭,留给后人一个如画历史。

(原载«西安日报»)

雀儿(节选)

作者:周养俊

  冬天,雀儿跟着金凤到了西安,在钟楼附近一家单位找到了工作,金凤就在这里上班。

  放下东西,一时无事可做,雀儿看天色还早,就要求金凤带着她去看钟楼。

  钟楼,是西安的标志,是这座古城的魂儿。就像丁家坪村中心的那棵老槐树,四里八乡的人一说到丁家坪就会说有老槐树的那个村;村里老人一说到村子的过去,就一定从村老槐树说起,因为周围的村子都没有这么老、这么大的树。小时候,爸爸曾带雀儿到县城,城中心的钟楼看得她目瞪口呆。爸爸却说,这钟楼叫啥钟楼呢! 太小了,比起西安城的钟楼来可就是碎茅棚棚子了! 雀儿想象不出西安钟楼的雄伟气势,只能把看钟楼的愿望放在心里,等着自己长大了去看。现在,到西安了,她第一个想法就是看钟楼。

  雀儿曾在广播上听过陕西快板«夸西安»,其中有这么几句她一直记得:“说西安,道西安,西安处处是景观。钟鼓楼中间站,气势雄伟真壮观。站在钟楼四下看,四条大街面对面。东大街羊肉泡,一打电话就来到。解放路桂花香,喝上两碗甜米汤……”

  雀儿还听村子里老人们说过一个民间笑话,说一个河南人和一个陕西人出差,晚上同住一室,闲聊中就说起了自己省会城市的建筑。河南人说: “郑州有个铁塔寺,把天顶得咯吱吱。” 陕西人便脱口而出: “西安有个钟鼓楼,半截子还在天里头。” 此话虽是戏言,足可以看出钟楼带给陕西、西安人的骄傲和自豪。雀儿和金凤一走上大街,就被卷进了熙熙攘攘的人流,她们选择了距离钟楼很近的一根电线杆下站着。看巍峨壮观、古老庄严的钟楼,看钟楼下川流不息的车辆、行人,看以钟楼为圆心伸展出去的东西南北大街,看钟楼西边、并与之遥遥相望的鼓楼,看钟楼东北角风格朴实、厚重大气的邮电大楼,看钟楼顶飞檐下翩翩飞舞的云雀……此时,夕阳的余晖映照眼前的这一切,金光四射,一片灿烂,令雀儿目不暇接。

  雀儿知道云雀不是麻雀,可云雀也是雀儿呀! 她不知道这两个飞鸟到底有啥区别,可是她看见眼前的云雀确实比乡下的麻雀飞得高、飞得快、飞得好看。是环境的原因? 还是品质不同? 她想想象着乡下麻雀飞进城的样子,也想象着自己以后的变化。

  雀儿仰着脑袋看云雀,脚不自觉地向后退着,退着,“咚” 一声碰到了身后的电线杆上,要不是金凤眼尖手快,一把扶住了她,她就会摔倒在地上。

  金凤关切地问: 没碰疼吧?

  雀儿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脸也红了。

  金凤说: 有啥好看的? 看把你投入的,人都差点儿跌倒了!

  雀儿一本正经地说: 雄伟! 壮观! 太震撼了!

  金凤说: 好看的多着呢! 钟楼、鼓楼、邮电大楼、报话楼、解放路、东西五路、莲湖路、火车站、革命公园、兴庆公园、莲湖公园……多得很! 有你看的,只要你爱看!

  雀儿说: 不是没见过吗?

  金凤说: 现在容易得很,以后每天下班,你跟我走就是了!

  说着说着,两个人就回到了住处。

  第二天早晨,走进就要上班工作的地方,雀儿忽然怔住了,拉了拉金凤的衣角悄声问: 就是这里呀?

  金凤打了一下她的手,没说话。

  这哪是个单位呀? 这地方与繁华热闹的西安城极不协调,整个面积满打满算还不到二十个平方米,比陕南小镇上的杂货铺还要小,只是屋子里的摆设显得有点儿现代化的气息。

  这儿是这家印刷厂的营业点,对外叫门市部,就是乡下人说的门面房,工作人员只有几个,主要任务是揽收和办理印刷业务,还做些图书杂志的设计和策划。听金凤说,

这家印刷厂的印刷车间、装订车间都在城北,管理人员办公也在那里,规模还可以。

  雀儿看了看眼前这些,总觉得不是自己想象的地方。

  金凤看出了雀儿的心思,忍不住说: 你不敢小看这地方! 钟楼下可是寸土寸金,咱村子大,长的都是荒草、烂树、破石头! 有什么用? 甭看这地方不大,那挣钱啊! 听说咱那米粮老板现在资产有几百万,好家伙! 那都是从这儿开始的。你猜,他那时候做的啥? 就做一样活儿,印制名片、证件、饭票,还有笔记本、日记本的红皮皮儿、蓝皮皮儿、咖啡色皮皮儿,就这,人家一家伙就发了!

  雀儿觉得金凤说的在理,就一边听金凤说话,一边观察这小地方的环境,心里琢磨着自己下一步应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