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悦长安书坊——长安作家文集在线阅读(三十)

  • 发布时间:2022-05-25
  • |
  • 作者:长安区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210

 《掠过终南山北麓的风:长安作家文集》是由西安市长安区图书馆主编,共收录长安籍作家和非长安籍而在长安工作生活的109位作家作品汇集而成,全面且系统地提供长安作家及他们的作品情况。这是长安文学队伍的一次大展示,也是对长安已故文学前辈的缅怀,同时是新老作家以及社会对长安文学作者的了解、学习、交流的资料库。

 书香润泽心灵,佳作启迪人生。为了使大家更好的了解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长安作家文学成绩和成果,深刻感受长安历史文脉和文化特征。从2021年9月1日起长安区图书馆将每周推送3篇长安作家文集作品,以飨读者。

缅怀袁景荣烈士

(1931—1954)

作者:袁益善

    儿时少先队员

常给军属拜年

缅怀先烈事迹

激励奋发向前

抗美援朝期间

先贤应征戍边

甘南西藏剿匪

星陨通天河畔

时年二十二三

追认烈士党员

故里增添荣耀

异地梦魂常牵

别土六十余年

安卧烈士灵园

他乡祭祀凭吊

情系故土大原

侄孙遵循父愿

带着乡亲怀念

驱车千里寻觅

庄严肃穆祭奠

荣誉载入史册

英名功垂典范

先烈永垂不朽

笑看山花烂漫

  注:袁景荣烈士: 长安区马王镇大原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工兵二连战士,安葬于兰州烈士陵园。当时团长,叫尹宝仁,烈士战友袁崇义,袁吉林及其同龄人袁景胜等提供资料。

江城子,祭母

壬辰年间空思量

抬眼望,心凄凉

  慈母高堂,遥天居何方

撒手尘凡别儿郎

悲情泪,痛肝肠

养儿育女恩难忘

报春晖,焚纸香

纵有千言,何处诉衷肠

儿女欣成业荣享

承祖训,家道康

2012年5月15日

记抗日老兵袁武雄

抗日老兵袁武雄

跟随叔父入军营

胸怀壮志报家国

血染中条战火熊

巩县驻防堪英勇

十四五岁学生兵

荥阳苏寨扎军部

三十八军尚文明

前任首长赵寿山

后任易职张耀明

战火伤亡亦惨烈

每忆战友愧难宁

调动长官起纷争

不恋内战归乡程

父丧半年难谋面

奉孝侍母垄陌耕

军旅练就刚烈性

经历风雨腰不躬

性情耿直待人诚

举止言谈声似钟

修车配锁为谋生

助人为乐帮乡农

曾任干部怀坦荡

德操贤范树高风

享誉年华八九龄

袁老如斌更名姓

老夫老妻相依伴

年迈无力脱困境

呼唤关爱见行动

莫让英雄受冷冻

爱国志士人敬仰

英雄先烈常歌颂

  注:袁武雄即袁如斌老人,1926年(民国十五年) 生于长安马王镇大原村.民国二十九年随其叔父袁景奇(38军管理军需被服库,官职不详) 带入部队当兵,到洛阳38军留守处,后由洛阳转移到巩县驻防,再后来转移到荥阳苏寨通讯连,搜索连,工兵连等,属38军儿童连2 营 6连4班,营长周杰邦(河南南阳人),连长田焕贵(白水县人),班长崔学礼(户县化阳村人),在部队当兵4年,当时流传,宁打中央军一团,不打38军一连,足以见38军之英勇善战。

  回乡后改名为袁如斌,共生养3子1女,老人身体尚健,记忆力尚可,常怀保钓鱼岛之情,每忆念疆场之勇,其言滔滔,其情慨然,仍具军人之风,誉满乡邻!

瞭望亮灯窗子

作者:贾利民

太阳的脚下捡起墨染的时间

宇宙完全被那些披发飘拂的东西遮掩

小甲虫失去了发光的机遇

频频锈蚀人嗅觉的是低能的味道

撑黑伞的老人卜测着合适的雨季

罪恶是昭示给白天的想入非非

躺着的艳壳因孤寂为洞穴盘算满足

一切都很遥远,又那么的近在咫尺

雷区的外围并非都是净地

为了生存,伦理有时也会放下堂皇的外衣

点亮灯火为了向黑夜宣言抗争

通宵点燃灵魂为了宣示白昼的灿烂

就瞭望那亮着灯的窗子

时间很深,唯有那亮灯的窗子很浅

和我一样是一个不能蛰伏的灵魂

想拥有和想得到的太多了

也许暂时一切都是空阔的遐想

做什么一切都那么忙忙碌碌

耸立于黑夜外围的那座灯塔是谁

远远近近飘曳的是胭脂味

胭脂雨是沐浴别人嗅觉的催化剂

对自己只是一桩虚幻的自欺

蛰伏的是夜,不蛰伏的是风中的灵魂

亮着灯火为了让隔墙的谁卜测

卜测不会有标准的禅释

轻轻重重按摸四壁

完全出于过分的自恋意识

通过你敞开的窗户,我的双臂

缓缓放到你空寂的夜晚

双唇紧贴你浩然中开的蚌壳

在你丰软的三角琴上奏一曲远航的乐章

黑蝙蝠的翅羽为夜展开的花环

铺在每一寸光阴上,是为了囚禁你的奢望

伏在你黄色柔软的躯壳上哭泣

南方干裂南方会随着年轮的迁移多雨

一种美丽是用时间来延续的心旅

一种美丽是视觉的快慰

盛开的花是艳的风景

未开过的是娇的鲜的嫩的遐想

时间有序人生无序

一切都会变得自自然然名正言顺

那么瞭望亮灯的窗子

我们是不能蛰伏的生灵

别斜视,一切会淹没于这死渊里

生活就是这样

败北的残局永远抛给那些怯懦的灵魂

那么索性走进那亮灯的窗子

三晤陈忠实先生

作者:徐可雨

  2016年4月29日早上,我躺在医院病床上挂吊瓶,忽接西安思源学院文友刘景常短信,说是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今早7时45分钟在西京医院去世,我愕然,不以为实;接着又有几位文友发来短信,亦是如此说,我才释疑,随即热泪滚下,吐不出一个字。

  半晌,我脑子清醒过来,三晤陈忠实先生得益的情形历历在目。记得第一次是1982年的一个星期六。我经一位在西安文化部门工作的朋友口传得知,陈忠实、贾平凹同志在东大街解放市场内春光电影院做讲座。那天,我从长安县大兆中学骑自行车赶往会场。会场无座位,我只好站在会场后人群中聆听。陈忠实讲小说创作,贾平凹讲散文创作。讲座结束,听众蜂拥走散,我趁机跑到前台问主持会的同志:“哪位是陈忠实?” “忠实,长安县来的这位同志想见你。” 主持会议的人叫道。忠实走下台和我握手。我询问: “投稿是否要有人推荐?” “不必,只要你的稿子质量好,编辑就会采用。” 这句普通的话启发了我。我每写一篇稿子,先要请文学圈子内的朋友品评;有含金量的稿子,我就投寄报刊;否则撕毁,毫不可惜。我返程的路上想陈忠实援引中外文学名著的例证说明如何选材,如何结构,如何创造典型等,对我帮助匪浅。依他指点练习,我写的小说日渐有进。

  我第二次晤陈忠实先生是1991年。我的学生任超从西安医科大学毕业后从事医学研究,后任西安协和医院院长。他业余喜欢阅读文学作品,也喜欢写作,时有作品问世。他事业有成后,志愿出资赞助省作协陈忠实主编的«延河» 月刊。他邀请陈忠实率作协同志来医院参观。我时在协和医院宣传部工作,接待陈忠实等同志,并合影留念。我送陈忠实时顺口道: “我是你作品的读者,也爱好写作。” 忠实握住我的手道:“有爱好是好事,但不能半途而废,贵在坚持,就有收获。” 如今,我虽是耄耋之年,但日日读书,抓到好的题材,就秉笔为文。

  最后一次晤面是2009年 7月 25日,但绝没想到这次是诀别。 省作协主办的刊物«延河»编审雷乐长同志诗歌研讨会在雍村饭店召开,出席会议的五十余人。雷乐长同志把自己创作«翠华姑娘»«王宝钏»«宝莲灯»等长篇叙事诗的思想历程陈述一遍,然后展开评论。省作协副主席赵煕,«陕西日报»特约记者方越等同志发言,予以分析评价。陈忠实同志的评价,我印象最深刻。他说:“我认真地读了雷乐长同志的长篇叙事诗«红军柳»«宝莲灯»«翠华姑娘»«王宝钏»«琴声的召唤»等。应该说乐长同志是一个对长篇叙事诗的写作和探索卓有建树的人,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丑恶的鞭挞都非常激烈。我有一点遗憾,乐长叙事长诗写得相当好,但缺乏宣传,希望今天在座的各位媒体同志大力宣传这种艺术形式,使他的诗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

  我听了忠实的评论,感到中肯恳切,是实话。我不善于写诗,但对乐长的叙事长诗极感兴趣。我读他的系列叙事诗,觉得应当广泛宣传这种艺术形式。2009年后,我潜心重读陈忠实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乡村» «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代表作«初夏»«四妹子»及成名作«白鹿原»。我常自忖,要去省作协或白鹿原家乡拜访陈忠实先生,再聆听教诲。真想不到他4月29日溘然去世。这将是我终生的遗憾,无法弥补啊! 时不凑巧,我住医院挂吊瓶,不能目睹遗容。五月五日省作协在西安殡仪馆举行葬礼,我只能在病床上流泪,祈祷他在天堂安息;文学神圣永存,白鹿原上那只白鹿穿越历史奔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