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悦长安书坊——长安作家文集在线阅读(三十三)

  • 发布时间:2022-06-15
  • |
  • 作者:长安区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180

 《掠过终南山北麓的风:长安作家文集》是由西安市长安区图书馆主编,共收录长安籍作家和非长安籍而在长安工作生活的109位作家作品汇集而成,全面且系统地提供长安作家及他们的作品情况。这是长安文学队伍的一次大展示,也是对长安已故文学前辈的缅怀,同时是新老作家以及社会对长安文学作者的了解、学习、交流的资料库。

 书香润泽心灵,佳作启迪人生。为了使大家更好的了解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长安作家文学成绩和成果,深刻感受长安历史文脉和文化特征。从2021年9月1日起长安区图书馆将每周推送3篇长安作家文集作品,以飨读者。

闻 香

作者:崔 彦

 在少陵塬上有一个白发苍苍枯瘦如柴的老妪,每逢月明星稀的晚上,就会在院落里摆上香案焚香祈愿,跪拜叩头。这个老妪活到了99岁高寿。这个老妪不是别人,她是我母亲的奶奶,我的太太。太太不仅高寿,而且长的标致,白皙的皮肤,瓜子形的脸。虽然年近百岁,脸上还是那么平展,找不见几多皱纹的。太太一生寡言少语,纵然心里苦,也从来不向别人诉说。太爷去世得早,太太40岁起就开始守寡。后来白发人送黑发人,大爷、三爷都在太太之前离世。太太守着一间土屋、一个土炕,度过了自己的余生岁月。然而太太好像并不觉得孤单,也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寂寞。相反,后辈们去看望她时,都说神清气爽,乐呵呵,笑眯眯的。后辈们送的吃食、零花钱,也总是笑眯眯乐呵呵地全都分给了我们这些到她那里玩耍的重孙们和别人家的孩子们。

 有一股力量支撑着老人的精神,这种力量就是焚香祈愿,平安喜乐。妈妈说太太信奉的是月亮女神,所以太太就像月亮一样美满慈祥。

 关于香的故事,和香有关的人物,说起来也是美好的,神奇的。妈妈还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传说,清朝有个妃子深居简出,在佳丽如云的后宫里从来不与其他妃子争荣争宠。然而她的清幽娴雅却获得皇帝的垂青和眷顾。原因是她有一颗平常心,有一颗洗尽铅华的朴素情怀,珍惜真爱皇帝的心灵。她什么都可以放下,唯有对他的爱放不下。 她什么都不想要,唯独不能放下对他的爱。 因此她终日焚香,操琴而歌并且学会了制香。她制作的香料也是清苦幽香,淡淡的茉莉,寒凉的梅花,纯洁的莲花。每日缕缕紫烟缭绕,从小轩窗里飘出。婉转歌喉,也从小轩窗里飘出。从小轩窗下经过的皇帝在窗外伫立良久,他看到香烟深处盛开着一朵莲花。莲花的深处端端正正地坐着一个仙女,四周烟雾弥漫。皇帝走进了云烟深处,从此不再走出,这个会做香的女子后来成为皇后,皇太后。

 香从来都是高雅的,唯美的,那种美妙的神韵无法用言语说出。香从来都在我身边,丝毫没有离开过。太太的祈愿,妈妈讲的故事。其实妈妈也是个爱香的女人,本人也像一朵清丽的白牡丹一样一尘不染,白璧无瑕。妈妈在世时,天天焚香,不为敬神,也不为祈愿,只为心香一脉。母亲的衣物,家里的装饰品到处散发着熏香、草香、药香的味道。母亲就是活脱脱一个香草美人,默默地释放着独有的清香。

 母亲走了,母亲爱香的习俗遗传了下来。我和姐姐都有焚香的习惯,尤其是我,每当心里愁烦的时候,一个人独处时,就会点燃一炉香,有时也燃起一根烟。生活的疾苦,思想的郁闷,人生的孤独与无奈,深刻的牵挂,无尽的思念与落寞就随着袅袅升起的烟云旋转,飞扬,飘向遥远的地方,有梦的彼岸。

 云起云飞,云卷云舒。聚聚散散,始终无牵无挂。燃香的人,却心有千千结浓得化不开。世俗摆脱不掉,苦恼也摆脱不掉。一口烟,重重地吸进去,长长地喷吐出来,里里外外都是愁呀;一炷香盘盘旋旋,缠缠绵绵说不出来的重重心事,层层抑郁,只能隐忍。反反复复吟唱一些低沉凄苦的歌曲。 这种意境也是或深或浅,或浓或淡表现出一种凄凉,落寞,凝重,深邃的情绪。

 烟雾升腾直达云天,在无尽浩渺的岁月长河里,我看到了史前文明的一团篝火释放出的滚滚烟尘,在古代这种庄重的仪式叫作“燃柴告天”,通天达地的烟雾就是沟通人与神明的信使。先秦时代精致纤细的香料走入人们的视野,在达官贵人中使用,汉代以后进入寻常百姓家,但主要的功用还是天人共仰,渴望吉祥如意! 在一炷香里,我看到了自己的刻骨铭心,深情厚谊;也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多人的贫穷、灾难、疾苦、烽烟战火、悲欢离合,以及他们对富足、欣喜、花好月圆、和平幸福的祈愿。小小的一炷香连接着神界与俗世,连接着生死,连接着天地ꎬ连接着悲喜,连接岁月,连接着人们精神的寄托和满怀的希望。

 然而,烟雾缭绕,浮浮沉沉,团团圆圆最终寂灭。静下心来,烟云聚散,人生无常,譬如烟雾我们抓住了些什么? 都得到了些什么? 空空荡荡的呀,空空如也。每个人都在用心地画圆,走向心中追求的圆满和最高的顶点。但当站到山巅的时候,看到了天高云淡,虚怀若谷,也感受到了异常的孤独和寒冷。其实山上的人低头看山下的人很渺小,山下的人仰头看山上的人也是一样的渺小。当愿望实现的时候,幸福总是那么短暂,光荣总是那么一刹那,而更长更远的还是奋斗路程上洒下的汗水与辛酸。给自己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的时候,才知道多么空洞与乏力。有哲人说,在我们走向涅槃的时候,物质类的什么东西都不是我们的,只有精神层面那一段奋斗与努力的过程是我们的。 无论苦难还是忧伤都是属于自己独特的享受。燃起一根香,让这些独特的享受和我们的灵魂一起飞升,飞升到更高,更远,更美好的天堂里去。燃起一根香,让我们享受一根香带给我们的遐想与深意。

 前不久,终南山明空道人送我一把他制作的七彩云香和一本«金刚经»。他说:“香由多种名贵中药组成,能够提神醒脑、除湿驱蚊、祛邪避秽、健康养生;阅读«金刚经»能让人忘记痛苦,越来越快乐的。” «金刚经»没有打开就被封底的箴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所吸引。是呀,人生何其短暂,为什么还要纠缠于过去的恩恩怨怨? 未来又是多么迷茫,担心未来有什么作用呢? 只活在当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岂不是幸福快乐吗?

 燃起一根香,呼吸闻嗅,沉醉在明空道人制作的七彩云香中。中药特殊的香味,苦苦的,浓浓的,深深的,沉郁厚重,似茶非茶,似药非药,似香非香。道人不易察觉的眼神里,表情里,骨子里也有这种味道和气质。但表现出来更多的是谦卑、宁静,朴质和喜悦。这也许就是禅的味道吧,一个修行人的品质吧。

 有香通灵,有香成仙,有香悟道。在一炷香里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好像明白了很多,忘记了很多。

 缘起缘灭,如梦如幻,一炉馨香,流转千年,几多香事说不尽。

苍莽神禾塬(节选)

作者:崔 皓

 夕阳收尽了那残留在西山顶上的一抹红色,天空变暗,暮霭升腾,顿时弥漫了远处苍苍莽莽的神禾塬……

 这神禾塬,依山傍水,田野肥沃,沟壑间大平小不平,呈苍龙起伏之势,是陕西关中的四大名塬之一。后晋天福六年,天逢旱,塬上遍地起火,禾苗枯焦得眼盯着要死,幸亏塬上塬下七村八社的庄稼汉子们击鼓焚香赤身裸体地跪倒在龙王庙前祈水,求得几场喜雨,才使当年夏田获得了好收成;其中一株,出类拔萃,蘖分九根,结穗十八只,重达六斤,被称之“九龙十八头”。迄今千余年了,在当地老农中间还传诵着有关神禾的故事。

 神禾塬东西绵延三十余里,坡坡坎坎,崖势突兀,与毗邻的少陵塬和凤栖塬形成三足覆鼎之状,为圈在中间的鹿河县城宛若屏障般地遮挡着风雨。塬西末端的一处自然村,名曰“古槐堡”,村落不大,地形构造甚是特殊,四周皆被东塬、西坡、南沟、北河环绕,是一座秦地如今并不多见的城堡式古老村庄。

 古槐堡北门口,有一棵硕大的老槐树,堡子人都叫它“九龙抱槐”,顾名思义,是九株幼槐簇拥相扭在一搭儿长起来的。树身枯皮爆裂,矮而敦壮,足有三人合抱粗。那稠密的股杈枝丫,纵横着伸向天际,在白光光的堡门口遮下足有三亩地大的一片荫凉。春夏秋冬,岁月流逝,九龙槐历经风剥雨蚀,烈日暴晒,久久难以见旺,近年却奇迹般地从病恹恹的躯干中荫翳出几段新茎,萌发了许许多多的青枝绿叶来。麻雀,躲在树丛枝叶间窸窸窣窣,跳来跳去,一时便扑噜噜地落到地上,与一群褐壳母鸡周旋争食。玩疲了的猫儿、狗儿,伸展了脖子和四条腿儿,卧在一堆柴火杆上,懒懒洋洋地直打瞌睡。家住在堡门口那些精壮的汉子们,外出归来,擦洗一毕,从屋里端出粗瓷老碗和浆水菜碟上摞的锅盔,往脚地一放,脱只鞋垫着屁股,靠在槐树根儿坐下来,一边喝着碗里的苞谷糁子,一边扯南山盖北海地谝起那些酸酸故事来,口无遮拦,十分开心,嘻嘻哈哈的笑声不时在树盘下回荡着。

距九龙槐往北约三五十步的小涝池,是女人们的欢乐世界。围在池岸上的那些挑水的、淘菜的、洗衣的,七嘴八舌头,争着抢着说话: 谁家现在的存款已经是“五位数”“六位数” 啦,谁家盖了楼、铺了地砖、买了冰箱彩电啦,谁家女子出嫁赶时兴陪了电脑、微波炉啦,谁家给孙子做满月请了有头有脸的县乡头头……一会儿唇枪舌剑,一会儿嘁嘁喳喳,聒噪声响成一片。

 这股溪流是从神禾塬蓄水库流入堡子的,入巷尾,出街口,七弯八拐地顺势而下,在村北半坡上冲刷出了两级平台,汇成了深深的两片小涝池。上涝池供人畜用水和淘米洗菜,下涝池供人们洗手洗脚和妇女们洗头洗衣裳。为了方便群众行走,村干部们还掏钱请匠工砌垒了涝池岸的上下踏步,并在两段出水口处分别制作了四至五节石雕老龙头。那老龙头昼夜不停地口吐清流,哗哗四溅,成为北堡门口的一大景观。村上几位粗通文墨的老者还引经据典,为它精心挑选了一个高雅的字眼儿: “九龙池”,意在企盼真龙赐福,家兴人旺,村邻们精诚相伴,日月光景,顺应潮流。

 千百年来,在这古槐堡半坡上,不管是人工砌造的“九龙池”,还是村头自然长成的“九龙抱槐”,塬上出现的“九龙十八头” 麦穗儿,以及村北鹿河上建于清代雍正年间的“九龙石桥”,如此这般奇巧地与“九龙” 结缘,皆起因于民间一段关于龙的美丽传说,使古槐堡人一直引以为自豪和荣耀。

 相传,东海是四海之中水面最大的海,西边紧挨着陆地,一年四季,行云布雨,掀风排浪,事儿特别烦琐。老龙王敖广因为自己年迈气衰,发号施令,鞭长莫及,只好将九个龙子分封到东南、东北、西南、西北,镇守四面八方,协助管理,四季按期收受万民的香火祭礼,以满足龙宫数千口老少的三餐果腹。第九个幼子赤髯龙,生性驯顺,品行端正,自管辖西北以后,看到神禾塬一带土质瘠薄,四季缺雨,庄稼人精耕细作,艰辛勤劳,才从老天爷嘴里夺得一点儿米粮。 因此,它每逢巡游民间,必秋毫无犯,适时调风播雨,促使百姓们安居乐业,过上五谷丰登的日子。老龙王看到西北百姓的祭礼一年少似一年,问明情由,顿时大发雷霆,连下三道圣命,要赤髯小儿连降七七四十九天暴雨,将这代的黎民百姓统统卷进东海,好让它恣意折磨惩罚。眼看着生灵们的灭顶灾难来了,赤髯龙忙将双角插入东塬上,拼命地摇头摆尾,刨拱出了一大片凹地(后被村民们称之“龙爪坑”,把自己催生甘霖的龙珠暗藏在里边,悄悄地三日一风,五日一雨,滋得神禾塬上的庄稼长得更欢,更壮实。 老龙王听罢虾兵蟹将的禀报,肚皮差点气破了,接着又下了一道更加残忍的圣命,召集来其余龙子兴兵共讨赤髯小儿。不料,这八个不肖之子,一到西北,看到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个个张牙舞爪,疯狂地为自己掠财宝,掠米粮,掠耕牛,掠鸡鸭猪羊,连标致的女子也不放过,早把老父亲的圣命忘得一干二净了。老龙王彻底绝望了,不禁怒火万丈,遂召集水火之神、风潮使者、司雨明君、诸庙王侯等御驾亲征。它咆哮着,蠕动着,昂首冲出了东海,直上九天,施展法术,将九个逆子紧紧地用法绳缚绑在一起,用它那粗壮笨拙的龙尾,铺天盖地地抽打起来。小龙们拼命地抵挡反抗,口喷血,爪抠地,尾巴直摇摆。一霎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树倾屋塌,河水横流,龙鳞雪片般的脱落下来,百姓们只得扶老携幼,纷纷逃命。灾难过后,当人们重返家园时,哪里还有龙的影子? 只见九棵槐树矗立在白光光的村头。奇怪的是,九棵幼槐,无枝无叶,棵棵光杆儿,兀自独立。老百姓们在重建家园抗灾自救的同时,并在塬上龙爪坑前修建了一座龙王庙,敬塑九尊小龙的金身坐像,早晚焚香上贡,磕头祷告祈福。忽然一夜间,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村头的九棵幼槐奇迹般地扭抱到一块了;东塬上龙爪坑的积水爆满流淌进村了,满坡遍野的积沙碎石堆砌成鹿河上的九龙石桥了……

 诚然,说归说,传归传,古槐堡人依旧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勤劳度日月。 至今,堡内的绝大部分村民,已经在堡门外西坡上盖起了座座鳞次栉比的楼房小院,形成“古槐新村”。家家移花栽木,营造高雅,享受安逸的新生活,逐渐地把一处历史的见证,昔日的屐痕遗留给了老堡子———老街,老宅,老墙,老树,老屋,老井,还有那些背靠着老城墙根晒暖暖,死活都不肯离开老炕头、老锅台和老门墩儿的老人们……

 村上的老书记高金海,就是如今堡子西巷的老住户之一。

漫步少陵原

作者:尉妙英

 第一次听说少陵原,我想当然以为是因杜甫而得名,杜甫不是被称为杜少陵吗?

 少陵原一土著友人听后,断然予以否定: 非也! 是因汉宣帝与他的许皇后陵而得名,汉宣帝陵叫杜陵,许皇后陵稍小,少小通用,便叫少陵,原便叫了少陵原。

 哦,那就是说先有少陵原,杜甫后来居之,才自称了少陵野老。

 谈论就此打住。朋友未有进一步延伸,我也没有进一步探究。之后数次途经少陵原,只作为过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竟从未沉下心来,与之作一次静心交流。

 前日冬寒,文友相约,漫步少陵,游走大兆。连日里雾霾深重,与友走村串巷,七拐八拐,转眼便不辨了方向。加之不时见得一冢,随处遇上一陵,仿佛误闯入一个考古基地,不知穿越到哪朝哪代了。幸有长安友人做向导,一边将我等引领到一个个古意悠悠的墓址遗迹,一边讲解着它的前世今生,让你一边为脚下那方土地厚重的历史感而震撼,一边为它当下随处被忽视遗忘的景象而叹惋。

 于张侯村,得见被称作千古一相的邴吉之墓。邴吉乃救护幼时入狱的汉宣帝之狱官,能通大义,为人贤德,知人善用,恪尽职守,后成为一代贤相。

 村子另一侧是清朝封疆大吏张勇之墓,一座两米多高的石人像躺倒路边。墓冢边,一大型龟座与石碑两相分离散落着,碑上清晰可见“雍正帝御祭” 等碑文,当应有一定价值罢,可却落入无人问津的境地。

 村道中,见一自称是张勇后人的老者,言他家是为先人张勇守墓而落户于此的后来人,现已是第五辈了,自己也以刻碑卖碑为生计。看旁边一院落,几十块石碑已堆置到了村巷中,每一块都寄托着后人对先人们的缅怀。此情景不禁让我对这个刻碑之家生出些许敬意来,这个厚朴之家,不只自己秉承着一份深沉的孝恩,推己及人,也以这样一种方式襄助他人完成孝念,这当是他们最好的选择罢。

 再到庞留井村,见到明秦王惠王朱公锡墓,地头有市政府立的保护性碑刻,碑刻后面,整齐排列着一组翁仲、马、麒麟、虎、狮、羊等石像。这些石像历经五百多年风雨的侵蚀,几近完整地一直守护着这座藩王陵,倒别有一番意韵。其雕工惟妙惟肖,憨态可掬,尽显忠诚。二三十米开外,惠王和惠王妃的墓冢并列田间,脉脉含情,似生死相依。

 在少陵原上,像这样的明秦王墓共有十三座,被称作明十三藩王陵,与北京的明十三陵有大小之分,相得益彰。少陵原上流传一句话说: “九井十八寨,个个有由来”。何谓井? 一听这名字,就觉得有说道。一说是修建陵墓时留有天井,死后封葬,避讳墓而称为井;一说陵墓像“鼎”,长安方言读“井”。后繁衍成村落,便以井命名,分别称大府井、二府井、三府井、四府井、五府井、简王井、康王井、庞留井、世子井(十子井) 等,从第一代秦愍王延续下来,跨越有二百多年。

 朋友说,还有一杜牧墓址就在近旁的司马村。村名是以做过汉武帝大司马的霍光的官职命名的。当借助村民指引,一干人终于找到目的地时,谁能相信,就在那一片低凹的荒地中,那一个被填入了垃圾的地坑,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墓地? 我们一阵唏嘘愕叹,转而离去。

 转去中兆村,去寻一只横卧村道的石羊。这里有个传说,说很久以前一年大旱,中兆村有只羊跑到邻村二府井去饮水,被二府井人追赶,背上还被抽了一鞭子,羊跑回中兆村,在马路中间停驻,化成石羊。后村人觉得这羊站在路中间于人通行实在有碍,就把它移到了一边,未承想之后村人接二连三地患病,便想可能惊动了这只神奇的石羊,就又将其复归原位了。

 我们在不大宽展的街道中穿行,很快就见到了传说中的石羊。有七八十厘米高的石羊就静立在窄狭的村道中央,石身已被磨得很光滑了,背上拦腰有一道伤痕,正应了鞭笞之说。

 折返途中,邂逅了许皇后陵。这个少陵原名字的由来之地,正是此行心念萦回的落点。

 许皇后名许平君,原是一介平民女子,天赐姻缘,嫁给了落难的皇曾孙刘病已,不久,这位被邴吉救护过的皇曾孙即被拥立作了汉宣帝。由此,这位当时唯一在登基前受过牢狱之苦的皇帝,种种非凡的举动,一次次将我们震撼,让我们感动。先是在众臣都推立位高权重的霍光之女为皇后时,一道“寻故剑” 的旨意横空出世,向所有人表明心迹,自己心念的是糟糠之妻,这是历史上一道最浪漫的诏书,是为“故剑情深”;之后,势单力孤的平民皇后许平君,终难防奸人暗箭,被霍氏指使人毒害致死,汉宣帝的伤痛全寄予在追封给她的封号中———“恭哀皇后”,并将她葬于他的百年之地———杜陵的南园,是为“南园遗爱”;从此,隐忍蓄势,抓住时机还手反击,终将余孽铲除,为发妻报了仇,并立了他们的儿子刘奭为太子,以示恒念。

 对这位汉宣帝,且不去问他的治国之才,不去看他的拓疆伟业,只说他的重情重义,已让我们钦服,他还兼有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彪炳史册,打造出一个“宣帝中兴” 时代,这又增加了他的历史厚度和高度,着实令人仰止。那么他爱的女人也决然无差,亦当受人爱戴。

 我们已然一步步走近了许后陵,舒缓平阔的台台冢,在雾霭笼罩下,恍若仙境,一片一片芒草随风浮动,似在诉说着千古不变的誓言。站在许后陵上瞭望杜陵,感念着那千年传诵的爱情,仿佛触摸到少陵原浑厚坚毅的脉搏,不禁心潮汹涌。这片土地以此陵命名,足见其对这一段情谊的推崇,也表明其真挚恒远的旷古情怀。

 天地莽莽间,回望少陵原,那一方神奇的地域似乎只被揭开了一角,那么等我,容我慢慢认知,赏品。